Discover陈丹青私人艺术讲稿|高分纪录片《局部》内容全收录陈丹青谈法马可的湿壁画《死亡的胜利》| 早期艺术虽稚拙,却藏着最生猛的活力与元气
陈丹青谈法马可的湿壁画《死亡的胜利》| 早期艺术虽稚拙,却藏着最生猛的活力与元气

陈丹青谈法马可的湿壁画《死亡的胜利》| 早期艺术虽稚拙,却藏着最生猛的活力与元气

Update: 2025-11-25
Share

Description

本集以陈丹青的一次意外艺术邂逅为起点,串联起对艺术本质的深刻思考。2013年,他在意大利比萨斜塔旁的圣墓园寻觅戈佐里湿壁画时,意外撞见布法马可的《死亡的胜利》与《地狱》,直言这份全然未知下的相遇让自己“魂飞魄散”。他格外珍视这份“无知的好处”,认为未经预设的艺术震撼,恰似孩童初见佳作的纯粹欢喜,是成人世界稀缺的体验。


陈丹青细致解读了《死亡的胜利》:画面中棺材、尸堆与宴饮贵族形成强烈反差,更巧合的是画作完成数十年后,黑死病席卷欧洲,幸存者竟在画旁狂欢,使其成为时代的精神印记。由此他抛出核心观点:“艺术的成熟壮大,根子全在早期”。早期作品虽技法简单、甚至带着稚拙,却藏着最生猛的活力与“元气淋漓”的特质,这份天真与饱满远非成熟后的精致可比。


他以王希孟《千里江山图》佐证:十八岁少年的赤子之心,使其笔下山水酣畅淋漓,这份因年纪与初心孕育的艺术状态,终其一生难以复刻。同时他点出绘画的核心逻辑——“手艺第一,眼光至上”,而眼光所承载的观察与判断能力,融合天赋与经验,无从传授。此外,他还对比中西方艺术内核:中国有《千里江山图》般的壮阔景致叙事,西方则有《死亡的胜利》直面死亡的沉重主题,展现艺术对不同文明精神的镜像呈现。



Comments 
00:00
00:00
x

0.5x

0.8x

1.0x

1.25x

1.5x

2.0x

3.0x

Sleep Timer

Off

End of Episode

5 Minutes

10 Minutes

15 Minutes

30 Minutes

45 Minutes

60 Minutes

120 Minutes

陈丹青谈法马可的湿壁画《死亡的胜利》| 早期艺术虽稚拙,却藏着最生猛的活力与元气

陈丹青谈法马可的湿壁画《死亡的胜利》| 早期艺术虽稚拙,却藏着最生猛的活力与元气